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招商引资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看图说平山 | 平山的沟沟坎坎里都是革命故事——卸甲河与营里河

    信息发布者:柴海山
    2017-04-05 20:08:18   转载

    (一)开篇、南甸河

    (二)郭苏河、文都河与柳林河


    卸甲河——红色记忆  山高水长


    ■卸甲河流域区域地图

    卸甲河的源头,一条在驼梁的前大地。还有一条支流叫王家坪河,从杨家庄庙沟、郝家洼的东沟发源,向下流经王家坪和卸甲河汇合,称“合河口”。往下走到沟口到郄家庄入滹沱河。卸甲河沟有两个特点:一是河流最长,全长120华里;二是面积最大,300多平方公里,含蛟潭庄、合河口和小觉镇的一部分。比南甸河、郭苏河、文都河、柳林河和营里河各山川的面积都大。最上游的驼梁海拔最高2281米,是平山县的最高点,是两省四县(山西省五台县,河北省平山县、灵寿县、阜平县)的交界处。1942年8月,蛟潭庄、合河口、营里三个区与盂县合并,成立盂平县,1945年又划归平山县。

    ■奔流直下的卸甲河

    1938年9月,日军对晋察冀发动“25路围攻”,聂荣臻率部转移到平山境内,蛟潭庄成了当时晋察冀的指挥中枢。至1939年4月,晋察冀党政军机关在这里住了9个月,由于山西境内环境残酷,二分区也有五年的时间在此地驻扎,司令员郭天民、政委赵尔陆就长期住在蛟潭庄,这两个人都是1955年授衔的开国中将。郭天民指挥有方,作战勇敢,当地老百姓都称他“郭铁锤”。1942年反扫荡,他们率部在蛟潭庄、营里和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。

    ■1938年冬,聂荣臻和战友们在蛟潭庄。前排右起第一人为聂荣臻,右二关向应,右三彭真,后排右起第一人为王震,右二为黄敬。

    从上往下看,常峪、王家坪住军区卫生部,白求恩大夫1938年10月18日到达洪子店(古月镇滹沱河流域),熊伯涛司令员接见了他。一周后,沿滹沱河上行转向卸甲河到军区驻地蛟潭庄,会见了聂荣臻司令员。10月27日,在花木村(柳林河流域)为被俘的日军官兵做手术,并同他们合影;10月30日到军区卫生部住地常峪村,为负伤的军区副参谋长唐延杰做手术;11月9日—12月10日,到晋北灵丘359旅巡回治疗,期间,还为“八团”(平山团)负伤的战士做手术并输了血;1939年2月,回到平山北苍蝇沟参加边区第二次党代会,会后离开平山赴冀中前线。白求恩在晋察冀一年零六个月的时间里,曾先后两次到平山,度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,多是在常峪、军区后方医院花木和四分区医院做手术,其它村庄都是路过。

    ■1938年10月白求恩在花木村亲自拍摄的照片:林金亮与日本战俘伤兵

    上下马串是边区政府住地,宋劭文在这里住了九个多月的时间,目前旧址仍存,但有倒塌的危险。上马串也是革命烈士韩荣恩的故乡。再往上走,是营盘地、天花梁,这里是个很险要的地方。桑园口是供给部住地,油瓮是边区银行住地,冀晋党委住拦道石(中共北方分局),这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,现在建有“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陈列馆”。

    ■蛟潭庄军区司令部旧址

    ■常峪村军区医院

    ■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陈列馆(拦道石)    摄影:周艳芝

    蛟潭庄住军区司令部,聂荣臻在这里向党中央写了10多万字的军事报告,毛泽东给予了高度重视,要聂荣臻补充修改,成书出版,并为之作序,亲自题写了书名《抗日模范根据地——晋察冀边区》。李家岸住军区政治部。《抗敌报》在蛟潭庄附近的土楼创刊,当时的社长是洪水和沙飞,洪水是一位经过长征的越南籍的老红军,邓拓就是后来的《晋察冀日报》的社长了。1939年1月,中共北方分局在北苍蝇沟召开晋察冀边区第二次党代会,宣布成立以彭真为首的中共北方分局。沿河向下走,上、下龙窝至卸甲河沟口多是四分区后方机关住地。卸甲河的上端郝家洼村有个著名的民兵英雄郝玉林,他大布“天雷阵”,给了日寇沉重打击。

    ■毛主席高度赞扬晋察冀边区是“华北抗战的堡垒”

    司令部驻蛟潭庄,政治部驻李家岸,卫生部及医院驻常峪、王家坪一带,供给部驻李家岸,边区政府驻上下马串。1939年1月,在北苍蝇沟召开了边区第二次党代会。此后,边区党政军机关经常会转移到这一带隐蔽,和敌人周旋。1938年,日宼纠集五万以上兵力进行扫荡的“九路围攻”,重点都在这里,仅奶奶庙、蛟潭庄、上下龙窝、四道洼、东西苇园、杀反沟、西大地就有100多人被杀害,300多间房子被烧毁。

    ■抗战老兵


    营里河——牺牲奉献 铁壁铜墙


    ■营里河流域区域图


    卸甲河翻过山梁就是营里河,从东枣园(蛟潭庄镇)到桑林口(营里乡)是主要通道。营里沟包括瓦房头、杀虎和白羊关三条沟,主流源于东沙岭,从清水口(小觉镇)入滹沱河,长约100华里。这一带都是当时二分区重要根据地。抗战时期,晋察冀的四个分区有两个分区常年驻守在平山,二分区应驻山西五台县,由于山西环境比较残酷,还有阎锡山的力量,所以住在平山县,五台县委也有两三年的时间住在平山。老百姓一说郭司令、赵政委都知道。1942年秋,傅崇碧率领35团在这里打了“三岔战斗”,战斗进行的很激烈,敌人出动了飞机大炮狂轰乱炸,双方伤亡都很大。

    ■二分区司令员郭天民(左三)、政委赵尔陆(右一)和分区高级干部在一起

    由于营里沟是老根据地,日军在这里实行了残暴的“三光”政策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,我断断续续的走过营里沟,从东、西沙岭、高山寨、神堂关、杀虎、到三岔。另一路从石槽、黑山关、瓦房头到营里。到处都能听到愤怒的控诉和血泪的回忆,日军在这条沟里制造了很多惨案,飞机轰炸、扔细菌弹、烧房子,老区人民作出了太大的牺牲。

    ■二分区烈士墓地

    ■二分区军区医院旧址

    1986年,我随县委书记贡林庭到高山寨调研,抗战时期这里是二分区的后方医院,当地乡亲们为救治伤病员付出了很多。我问一位老大娘,当时伤兵住在哪里?她说,我们家的炕上住的满满的。我又问,那你们住在哪里?她说,我们就睡在地上。我说,有多长时间?她回答,有好几年!我又问,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吗?他们后来回来过吗?她摇摇头说,没有回来过。看着这破旧的房屋,黑黢黢的墙壁,锅里煮的土豆和一脸朴实的老大娘,我们都落下了眼泪。


    另一个平山老乡张煜还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,一次战斗结束后,一对八路军夫妇急于撤退,把他们的孩子托付给了老乡。但老乡自己家里也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孩子,奶水不够吃,为了养活“公家”的孩子,他们毅然把自己的女儿送了人。后来,待孩子养的白白胖胖时,他们又辗转几百里把孩子送还给了父母。若干年过去了,他们自己的孩子也长大了,不管别人怎样说和,这个孩子就是不和他们来往。这个故事非常凄凉而又悲壮,战争时期,在平山县像这样的事是很多的。

    二分区的主力团是4团和19团,26团、34团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。所以我们寻访西部山区老兵时,他们大都是操着山西口音。我问,你是哪年当的八路军?是19团吧?他说,我是参加的19团。然后一说平山团,那是参加120师走了。魏应吉是下庄村人,参加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,后任北京军区参谋长、副司令员。他是参加115师走的,和郄晋武、张平、夏川是战友。在很多纪实作品里,都有关于“尖兵连”连长魏应吉的描写,他是进藏的英雄,是一员骁勇的战将。

    ■魏应吉将军    资料提供芦继兵

    ■敌人“扫荡”后的村庄

    ■去,当光荣的子弟兵去

    平山县从1937到1945年,有1.2万人参军。仅1937至1938年参加主力部队的就有:120师3800人、115师徐海东旅800人、115师曾国华支队1100人、115师教导队300人。

    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平山县25.3万人,抗日战争结束剩下了19万人。周边的县,有的两个县加起来烈士人数也不如平山县的多。大家可以查一下资料,在我印象中,平山县的烈士是河北省最多的,仅抗战就牺牲了三四千人,瘟疫和灾荒死了14000人,被日寇杀害14000人,两个14000。房子烧了20万间,据县党史办统计,八年抗战,日军共在平山制造惨案263起。其中10人以上的61起,50人以上的16起,100人以上的7起,这个数字既血腥又悲壮,抗日战争结束后,6万人没有了。你看这个贡献多大!老百姓把亲生骨肉送去当了八路军,省吃俭用,把最好的粮食交到部队上,军鞋做了57万双,粮食4500万斤,是晋察冀贡献最大的。

    ■“八路军前方打胜仗,大娘大嫂纺线忙”。有这样的人民支援,敌人注定要灭亡。

    有人问,日本鬼子为什么要对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“三光”政策呢?战争初期,日军在进攻东部平原、战略重镇、交通要地时遭遇了抵抗,制造过一些大的惨案,像“梅花惨案”“成安三屠”等。待站稳脚跟后,为了笼络人心,实现他们长期奴役沦陷区老百姓的目的,又实行了“怀柔政策”,加强了“连坐”保甲制度,强化他们的统治,大的惨案就发生的少了。

    ■油画《屠杀》    作者:陈承齐


    而根据地就不一样了,如平山,一过温塘,苏家庄就是根据地,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中,115师、120师都曾在这里战斗过,我边区的党政军首脑机关和直属部队都长期驻在这里,平原斗争紧张时,一些机关和部队就转移到这里来了,晋察冀军区的一分区、二分区、冀中军区的司令部和部队都在平山休整过,平山县2000多平方公里的沟沟岔岔里到处都住满了八路军和后方机关,日军没有能力占领这么大的面积,所以就采用“扫荡”战术向我根据地发动进攻,寻找我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作战,往往大的战斗后,都有惨案发生,日本鬼子毫无人性的制造烧光、杀光、抢光的“三光”政策,他们妄想把八路军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摧毁。除辛庄惨案外,平山发生的重大惨案都发生在“百团大战”后,敌人对这里制造的是“报复性惨案”,所以平山的老百姓遭受的损失和牺牲就极其惨重。

    ■抗战老兵

    平山团

    常忆往岁从戎日

    正值太行起烽烟

    河山无声哭国难

    男儿有志挽倒悬

    八百关山云和月

    三千里路生与还

    故乡一别十三载

    泪雨十万洒衣衫


    ■齐阙声

    【注释】

    这首诗是根据革命前辈齐阙声老人的传奇经历写的。齐阙声,现年101岁,平山县东黄泥村人,离休前任新疆乌鲁木齐市政协副主席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初,17岁的齐阙声告别了母亲和新婚的妻子,在平山县洪子店报名参加了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(“平山团”)。此后十多年间南征北战,先后参加几百次战斗,多次负伤。由于关山阻隔、战马倥偬,他入伍后即和家人失去了联系。建国后回到家乡探亲,此时母亲已因儿子多年音信皆无,以为他已经牺牲,悲伤过度,哭瞎了双眼。重逢时,母子相拥而泣,母亲双目失明,只能用手抚摸跪在面前的儿子。妻子在他参军走后也参加了八路军,重逢时,已是解放军团卫生队的队长。夫妻虽然分别十多年,音信皆无,好心人也多劝她再婚,但她坚信齐阙如还活着,要坚持等他回来。这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广为流传,感动了很多人。“平山团”从1937年组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,12年间,作战上千次,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,主要经历了晋西北保卫战,上下细腰涧战斗,驻防黄河,南泥湾开荒,南征北返二万七千里,陕北著名的“三战三捷”自卫战,解放大西北,进军新疆阿克苏等。其间,先后参加“平山团”的几千名平山子弟血洒疆场。齐阙声老人现在石家庄休养,作者于2010年秋采访了他。


    ■诗 作 者    张志平(中共毛泽东、刘少奇研究会常务理事,河北文史馆馆员,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)

    ■书法作者   王世成(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)

    平山十二关山 

    双峰挺立天地间

    (东西林山,最高海拔482米)

    刺破青天锷未残

    (瓦岔山,最高海拔1494米)

    最忆当是国破日

    (天桂山,最高海拔1054米)

    明月高悬越千年

    (光禄山,最高海拔385米)

    楼台雉堞桑中地

    (黑山关,最高海拔1910米)

    拱守冀西第一关

    (六岭关,最高海拔912米)

    昔日英雄呼啸处

    (十里寨山,最高海拔1112米)

    今朝钓雪清凉天

    (驼梁,最高海拔2281米)

    西风一起东边雨

    (紫云山,最高海拔1200米)

    烟云两袖天上泉

    (天台山,最高海拔1252米)

    玉龙飞起三百万

    (五龙山,最高海拔630米)

    大爱无垠洒甘泉

    (观音山,最高海拔1260米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